添加日期:2025-03-27
在加密货币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骗局,比如伪装身份在社交平台进行诱导、假扮留学生、网恋对象遇到仙人跳,或者遇到投资诱导、钓鱼欺诈等,各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。
1.情感诱导型诈骗(杀猪盘)
伪装身份: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(Instagram、微信等)假扮“金融分析师”“留学生”或“优质婚恋对象”,利用伪造护照、签证等资料建立信任。
投资诱导:以“稳赚不赔”“漏洞套利”等话术吸引受害者注册虚假交易平台,初期允许小额提现制造可信度,随后以“缴纳个税”“流水验证”等理由要求追加投入。
资金转移:部分案件要求受害者通过邮寄现金、购买黄金或购物卡进行线下交易,利用虚拟货币匿名性洗钱。
2.虚假币种操控骗局
空气币包装:如“派币(Pi币)”宣称“手机挖矿零成本”,实则通过虚假交易数据操控价格,项目方在币价暴跌后失联。
假借合规名义:以“USDT理财”“区块链技术升级”为幌子,伪造交易所资质证书,诱导用户充值后限制提现。
3.技术性欺诈手段
钓鱼网站/恶意合约:仿冒主流交易平台域名,诱导用户签署恶意智能合约,窃取钱包私钥或助记词。
Rug Pull(卷款跑路):项目方通过短期高收益吸引流动性,待资金池达到规模后突然撤资,代币价值归零。
2025年加密货币骗局呈现技术复合化、资金洗白链条隐蔽化等特征,投资者需强化风险意识,优先选择受监管的交易平台,避免因“FOMO心理”(错失恐惧症)陷入庞氏骗局。
成都程序员被骗案
作案流程:犯罪团伙通过推特账号“比特币聪儿”伪装为女性交易员,以“桃色交易”引诱受害者线下见面,随后以威胁手段强迫转账6枚比特币(价值40万美元)。
技术特征:利用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快速转移赃款,并通过伪造社交媒体账号持续扩大诈骗范围。
1.线上诱导与信任建立
伪装为“加密货币从业者”或“高颜值用户”,通过专业分析或暧昧互动获取信任,诱导受害者暴露资产信息。
案例:诈骗账号“比特币聪儿”持续发布加密货币分析内容,塑造专业人设。
2.线下威胁与赃款转移
以“隐私泄露”“名誉损害”等威胁手段迫使受害者当场转账,利用比特币钱包地址的匿名性逃避追踪3。
技术支撑:比特币交易网络采用“two-mode”模型,赃款可通过多层级地址混淆流向。
1.风险规避措施
警惕社交媒体上的“高回报投资”或“桃色邀约”,避免暴露加密货币持仓信息;
使用硬件钱包存储大额比特币,并设置多重签名验证。
2.案后应对策略
第一时间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地址等证据,向警方报案并申请链上交易冻结;
通过司法途径主张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,推动刑事立案与赃款追缴。
总结:比特币“仙人跳”诈骗结合传统犯罪手段与加密货币技术特性,需从个人防护、司法认定及技术追踪三方面共同应对35。投资者应强化风险意识,避免因“贪利”或“猎艳”心理落入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