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日期:2025-03-13
加密数字货币(Cryptocurrency)是一种通过加密密码实现的虚拟数字货币,属于数字货币的一种,相较于传统虚拟货币比如Q币、游戏币有着本质的区别,能够与法定货币双向兑换,比如比特币、以太坊等。
加密技术:使用密码学(如非对称加密、哈希函数)保障交易安全,防止篡改和伪造。
区块链:所有交易记录在去中心化的公共账本上,由全网节点共同维护,确保透明和不可篡改。
去中心化:没有中央机构(如央行)控制,通过共识算法(如工作量证明PoW、权益证明PoS)实现自治。
无需信任第三方:用户可直接点对点交易,无需银行或支付平台中介。
匿名性与伪匿名性:用户通过加密地址交易(如比特币地址),真实身份通常不公开,但交易记录可追溯。
全球流通:跨国交易快速且手续费低,不受地域限制。
供应机制:多数加密货币有固定总量(如比特币上限2100万枚),通过算法控制发行速度。
比特币(Bitcoin):首个加密货币,定位为“数字黄金”,用于价值存储和支付。
以太坊(Ethereum):支持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(DApp),推动DeFi(去中心化金融)和NFT生态。
稳定币(Stablecoin):与法币(如美元)或资产挂钩,价格相对稳定(如USDT、USDC)。
其他代币:如BNB(币安链)、Solana(高性能公链)、狗狗币(Meme币)等。
在中国加密数字货币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存在,个人持有并不违法,但是用于交易、以及金融活动受到严格法律限制,受到严格禁令,禁止业务活动,只有人民币具有市场流通性。
法定货币地位
加密数字货币(如比特币、USDT等)在中国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不能作为支付工具或替代人民币流通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》,人民币是唯一法定货币,任何代币票券不得在市场上流通。
个人持有合法性
单纯持有加密数字货币未被法律明确禁止,司法实践中已确认其作为“虚拟商品”的财产属性。但持有目的若涉及非法活动(如洗钱、诈骗),则可能构成违法。
交易及商业活动限制
金融机构禁令:禁止银行、支付机构为加密数字货币提供开户、结算等金融服务;
交易所限制:境内已关闭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,但部分境外平台仍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(需自行承担政策风险);
融资活动禁止:代币发行融资(ICO)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。
法律风险提示
加密数字货币交易价格波动剧烈,投资风险极高;
若参与非法集资、洗钱或跨境资金转移,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相关条款;
相关纠纷可能因“违反公序良俗”被法院认定合同无效。
综上所述,中国对加密数字货币采取“非货币化”监管框架:允许个人持有但严格限制流通,禁止商业机构参与相关业务,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。